單彥博│尋著聖路回到故鄉新天堂
文/林承毅 攝影/冼漢榮
好好的紡織工程師不做,想要用吃奶之力來複製當年走在西班牙聖雅各之路上所觸發並激盪的深沈感動,讓故鄉的每一哩路都是充滿魅力的神聖之路,因此「導覽」只是他在實現夢想之路的必要手段,藉此基隆的美好將會一步步被揭開。
單彥博
一位三十歲老基隆人。尋著聖路回到故鄉新天堂
往,住,住,住,住基隆市,去,去,去,去台北,似乎就是每一位基隆人的人生宿命,或許可以這樣說,每一位基隆人,在生命歷程當中,都很自然地隨著當下的需要,離開基隆,當然,直到某個時間點,開始深思,為什麼這樣的事情如此自然而然,而開始回過頭來思考我是誰,我的故鄉是什麼?
高大挺拔,臉龐總帶著堅毅神情的Mike單彥博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
與多數基隆人一樣,總是在離開後,才開始想念,意識家鄉的可貴,但如從中抽絲剝繭,許多的契機,似乎就蘊藏其中。
我們這樣說,「通勤」兩字,應與其說是基隆人的宿命,不如說是早已注定的日常,就像Mike曾經這樣說過,過往基隆的整體城市設計,似乎就是以「便於離去」這樣的概念來規劃,所幸容易離開,但也不難回來,所以流動於台北與基隆二地,可說是基隆人生命歷程中,必會經歷的一段日常。
我們這樣說,「通勤」兩字,應與其說是基隆人的宿命,不如說是早已注定的日常,就像Mike曾經這樣說過,過往基隆的整體城市設計,似乎就是以「便於離去」這樣的概念來規劃,所幸容易離開,但也不難回來,所以流動於台北與基隆二地,可說是基隆人生命歷程中,必會經歷的一段日常。
從基隆的某處山區乘著國光號到台北就學,從港邊火車站乘上阿福號來到台北就業,MIKE也歷經這樣的往返歷程,在台北就學,在知名紡織公司就職,週而復始地展開日常的每一天,而這樣的日子過了好一會兒,直到某一天有了新契機,而放下一切轉身前往英國就學。
如同多數台灣留學生般,總是在工作生活了幾年,燃起了轉換的心念,這時出國就是其中一項選項,除了期盼能充實自己,為未來轉職預做準備,也期盼能透過在走過這一遭來思索人生,而留學的規律生活,基本上就是被課業,旅遊及夜間休閒所填滿,Mike回憶在那年的期中考前夕的某個夜晚,看著一部以「西班牙朝聖之路」為題的電影,看著在距今不遠處的南歐,竟然有一處宗教意義上之神聖之域,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們,是虔誠的朝聖者,是嚮往的跟隨著或是跟風的觀覽者,皆前赴後繼的展開一段屬於自己的朝聖之路,而這也確實是這段旅程的原點。
當然,儀式最初,每位信仰者,從自家出發,朝著聖域方向前進,展開如此純粹的一段旅程,當人發心要展開這一段與神對話的歷程,下一步也許要自問那需要帶上什麼?滿滿的勇氣,堅持的意志,還有臣服的決心,姑且不論是否為信仰者,下定決心的「決志」本身,就存在著深沈的意義。
就從那部電影的牽引,而對於這樣的行動魂牽夢縈著,而最終在2013年英國求學告一段落,交出論文後,獨自著展開了這一段朝聖之路,透過以身為度來感受,並領悟箇中微妙,其中最大促發,是重啟一段與家鄉間的反思,也醞釀出新的連結。
腳下踏出的步伐,是道路,是天主教徒,懷抱神聖之心,走出的朝聖之路,以每天二十公里為速,以一座座庇護所為居所,以背包上的貝殼為信物,讓這個儀式行動,共創出新的意義。
在極度沈浸過後,回頭遠望千里之外的家鄉—基隆,那種陌生感更加深了,且在前進的路途中不斷從腦海中湧起,但念頭產生容易,但要化為行動一直就不是容易的事,這樣結束學業順利返回台灣,又回到尋常的工作生活,只是當年聖路上的思緒又不時跑出來,尤其在往返於台北與基隆的流動之間,當然因對於故鄉的愛與使命越來越深,也開始起身進行相關的文史資料搜集,包含自主性的踏查行動展開。
「讓家鄉也展開一段神聖之路吧!」心中不時會出現的年頭,就在兩年前戰勝理智而成為真實,隨著持續的投入及家人支持,Mike更因此堅定意志,並以雞籠卡米諾(Keilang Camino)為名,投入文史調查及導覽工作,因為在他的心中,基隆在過去台灣的發展史上蓄積了充沛的能量,每一個區域,每一條路徑,都是充滿魅力的朝聖之路,從西岸到東岸,從古至新、只要人,文化,歷史還在,即便有那麼一點的模糊了,都可設法追朔,曾經不忽視的文化,就在有心者重視下,透過挖掘,轉譯到詮釋的歷程轉換下,創造新的價值。
我想最後一切終究將回到原點,再美好神聖的朝聖之路,都不如自己的家鄉,有意義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