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許忠│凝視故鄉 鏡看風華
文/林承毅
我們知道淡水是一處超「殺底片」之點,無論是海邊的日出與夕陽,老街上的教堂及街屋,還是往上頭走一點的古蹟與砲台,可說這是一處文化景點密集之地,無論是要拍景,或讓人入鏡,這裡都是拍照的首選,但別忘了再好拍,都是一種出自旅人一期一會的狀態。
而如果「只拍這裡呢?」,且連續拍超過四十年,你會不會感到厭倦或很膩?同樣的景,同個角度的夕陽,不知道走過幾百回,看到不要看的古蹟,你還會持續拍下去嗎?人稱「阿忠哥」的程許忠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數十年如一日般的,手持著傳統底片單眼相機,留下故鄉最美好的身影,至今依舊躍躍欲試,並為此樂此不疲....。
一台相機,開啟與家鄉的依戀與記憶
時間倒回到四十多年前,一位就讀北投復興中學的學生,曾經透過班上同學的引介而認識了單眼相機,當初覺得很有意思,但因為家裡兄弟姐妹姐妹眾多,也不敢多要,就把這件事情放在心裡,幾年過後,當兵回來,那時候心神未定,在淡水街上這次熟悉的老鎮到處閒晃,突然之間一個靈感就想起了相機這件事情,還記得那時候沒什麼經驗,就詢問周邊朋友,而最後在台北市博愛路相機街買下了人生第一台單眼,Canon XX 記得要價一萬多元,而怕自己不會用,還在淡水的書店買了書籍,而從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拍照的生涯。
後來在三重的匯豐汽車上班,每天花上一個小時騎車過去,平日忙碌,但假日一有時間就開始背著相機,行走在老街,或者搭著車前往郊區,在重建街長大的他,可說是街上的小孩,因此透過相機留下片刻的記憶,就這樣成為他日後工作後的休閒,或者甚至成為主要的生活重心。
屬於鄉土攝影家的執著與堅持
為什麼都過了快四十年,你還在用當年的相機啊?中間不知道出了多少新機種,而且還又陸續買了幾台同款的中古相機,這是我丟給阿忠哥的一個大哉問?「就...這一台很簡單啊,也用習慣的,該有的功能都有.....而現在許多新機種,多了不少多餘的功能,而那些....我又用不到....」,阿忠哥,就這樣不疾不徐的回答了我的問題。而我另外一個疑問是關於「底片機」,雖然我知道許多身邊有在玩攝影的朋友,至今仍堅持要拍底片,為的是一種保有一種自我標榜的風格,但明明數位相機在過去幾年效果已大幅精進,那為什麼還要堅持,是念舊,惜物,還是執著或追求什麼?當我問到這個問題,阿忠哥先是低頭沈思片刻,然後回答說,現在相機功能太多,我都用不上,而我的Canon XX就相當夠用,我還多買了幾台,而接著他又說,但底片確實很貴,一卷是過去的三四倍,所以他都自己去買膠卷來分裝,因為自己有暗房,所以通常都是自己沖印,由此似乎又見證了,常見於職人身上的堅持。
而有趣的是,阿忠哥說,他通常拍一拍就放著,收進去乾燥箱當中,有空再拿出來用放大鏡看,通常他拍的照片,最終會洗出來的可說微乎其微,而我對於他這樣的行為更感到好奇了,因為通常攝影者在拍攝完之後,是會很好奇地想知道效果的,而為什麼阿忠哥如此淡然呢?當問到這個問題,他是笑而不答的,也許在他的心中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當我問到他,那你會用手機拍嗎?
他不加思索就回答還是會,但是那只是在沒有帶相機出門時,如果有看到自己喜歡的景色或互動狀態,就會想要隨手留下一個影像,而我接著又問,所以手機拍的照片,對他來說是照片嗎?他想了許久,只悠悠的說,那跟底片拍出來的是不同的。
留下映像,故鄉愛,駐在心底
對一位長期拍攝淡水為主體的所謂「鄉土攝影家」(日本的用法),日積月累確實會有主場優勢,就如同阿忠哥所說的,我每天出門,只要看著窗外,尤其望向觀音山頂,我大概就可以判斷出今天的天氣以及所呈現的氛圍,可不可以拍或好不好拍。
而對他來說,淡水的文化很深沉,需要長期間的關注才能掌握箇中的脈絡,就像他提到的淡水每年過年在沙崙會舉辦的過刀梯儀式,這樣每年每年拍下來,就會很明顯感受到時代變遷下的轉變,而也在思考看似不斷進步的淡水,未來會變成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
阿忠哥曾經在四五年前在小漁港那邊承租了一個小空間販售他拍的明信片,與其說是做生意,不如說是他與外來的遊客交流互動之地,因為常常會顧店的過程中,會好奇地詢問前來的遊客,從哪裡來?並對於淡水有著什麼想的想法?由此可看出,身為一個淡水人對於淡水有著深厚的情感。
凝視故鄉 鏡看風華
阿忠哥的明信片都是黑白的,就如同他洗出來的照片,因為他認為這樣才純粹,拍了那麼多年,現在的他,還是常常上街,拍淡水留下紀實般的影像,一直是他的樂趣,且感覺對的就拍,但不管當天狀態如何,他都只會多帶一捲,感覺他就像是一位修行者,在有限度的資源下,每日每日以故鄉為標的,用「按快門」這個動作來進行修行,我想持續拍下去,就是他對於故鄉最飽和的愛,期待下一次與他在街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