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婷│融合地景 起造希望

文/林承毅

在典型的台式家庭裡頭,對於晚輩職涯抉擇,大致會出現兩種極端意見,第一,你就是別無選擇一定要繼承,如家裡是醫生世家,地主世家,政治世家或產業大亨,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會被灌輸,「這裡看得到的都是我們的,以後你就是等著傳承下去」。

老實說這樣的結果,總讓人有種甜蜜的負荷,怎麼說?常讓人一則喜一則憂,固然家族累積的社會資本,必然是前進途中的紅利,但也因此讓你別無選擇般的歡喜甘願並接受,而另一種則是家人恨不得,絕對不要的情形,這類多半是勞力、技術密集或者過往勞心勞力的工作類型,老實說這類工作待遇不見得不好,但總是帶了一點缺乏「現在」,因此,多半家人都會秉持著疼惜心念,慎重告誡兒女,絕對要好好讀書,不要跟我一樣。

跟你一樣不好嗎?不好,我不希望你們也那麼辛苦,這確實是長輩的心聲,他們無不期待後代子孫可以找份辦公室工作,吹吹冷氣當上班族,週休二日多好,或是成為一位穩定公務員或規律作息的老師,也許這就是他們心中的職涯之道,而如果當事人是一位建築師,你猜他會期待兒女會克紹箕裘?或是另謀高就?

影像來源/林莉婷

兩代繼業,探索建築對於土地所能創造的意義

從小就在父親位於永和巷弄中的建築事務所長大,耳濡目染的際遇,工地就猶如是一處又一處神奇的遊戲之地,造就長大之後,自然而然也走向建築這條路。現職將捷集團地產事業體林莉婷執行長,就這樣醉心於空間領域的專業知識學習,不僅在建築科打下了深厚的實作基礎,日後更這樣一路念到建築博士,如果你知道她一路都是就讀技職學校,可能會認爲她無比的技術本位?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博班是攻讀環境心理學,並以台灣住商混合的居住型態與其他諸如巴黎,東京,舊金山,等大城市來作為對應研究,從而可看出她所富有的好奇心及浪漫,因為在她的心中,至今仍不同的在探索著,城市的特性與人地以及建築物之間的關係,當然時間軸線也是個關鍵。

「到底百年是個什麼樣的概念」?總是認為建築的存在,是為了給人們創造一段乘載美好生活的空間的莉婷,總是不經思考著,在過去百年歲月裡頭,世世代代的人們交匯著,兢兢業業的在這片土地上打拼努力創造,而眼前的這處場域,是人生的實踐場,修煉場,文化傳承之地,從這個角度切入並深思,就很難不對這片土地及上演的歷史,表現出深切的敬意。

而後,在巧妙緣分牽引安排之下,「滬尾藝文休閒園區」綜合開發案這個新事業,就這樣一步步的展開,計畫的前期,與建築團隊進行的討論,時任建設總經理的莉婷親自參與,但當計畫順利進行後,續執行期,這時就交給團隊去推動與落實,步步前進,直到完工的那一刻的到來。

攝影/陳啟輝。滬尾藝文休閒園區提供

滬尾園區  謙卑與土地學習,與自然共生相棲

從2014年簽約一路到建築體完工,超過六年的投入,可說是一個相當令人感到深刻且難忘的經驗,雖然在過去十多年期間,經手過大大小小個不同類型的專案,但滬尾這一案始終讓她有超乎想像的學習及成長,因為是BOT案,更讓人強烈感受到,何謂被時間抓著跑的窘迫感,身為一個統合者,必須要短時間內將環評,施工,室設,景觀等種種細節,依照藍圖規劃建設起來,就不談文創公司的前期籌備,從開發到休閒產業的大軸轉換,一路走上只能用精實來形容,也難怪在訪談過程中,莉婷會說,滬尾給了他許許多多的養份,與其說是這個案子,不如說這片土地一直蘊藏著這樣的DNA存在。

影像提供/滬尾藝文休閒園區

正由於具有環境心理學學科背景,因此對於滬尾園區周邊的環境生態有著極高的投入興趣,對莉婷而言也是一段具有成就感與使命投入的歷程,就如同集團核心成員所共同具備的信念,那就是投入土地開發,如果做了之後,沒有能比過去更好,那為什麼要做?而這裡指的,並不存粹是商業或營利,而是還包含環境,文化,永續,尤其「綠」覆蓋率,因此從前期找尋合作的建築師開始,就特別找對於生態高度關照有相同理念的專業者,所以在興建過程中,處處考慮到周邊生態,並針對廊帶的水文投入相當大的心力,包含整治周圍河川,因為相信唯有從源頭做起,才能維護生態的多樣性。

團隊靠著信念及努力,不僅為園區拿下最高級別的「鑽石級綠建築」標章,環境整治的成果,具體展現在六年之後的生態多樣性狀態,在在印證了堅持「環境優先」的心念與實踐,而莉婷一直認為自己很幸運能投入這樣的產業,看似破壞,但卻有機會透過自己的雙手來創造,當一位決策者具有社會責任,並視建築為一輩子的責任,在考量所有事物上,就會有不同的觀點及判斷,經典案例就是所謂的「海平面26公尺」。

確實,這個地方有法規的限制,那就是不能高過於滬尾砲台,而為了符合這樣標準,團隊必須要想出更適切的作法,如何兼顧法規,景觀以及營運,這三者之間的平衡一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最終再從人本為中心的思考,怎樣能讓人在空間中住得舒服並與自然相容,怎樣讓建築體更能與周圍景觀相容共存?因此,最終選擇了減少空間量體這項決策,起心動念就是希望能為未來的住宿者創造一段美好的居宿體驗。

就此讓建築體如同一個鑲嵌在地形之中的人造結構,內斂,低調,不突兀且適切的存在著,我相信這是營造者對於環境所表現出的溫柔,唯有尊重自然,融入地景,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就此創造一段共好,如此細膩且大氣的作法,自然贏得日後許多的尊敬及關注。

影像來源/林莉婷

人與環境的核心價值

人與環境,一直是莉婷所念茲在茲的核心價值,正因信仰著一棟建築的起造背後代表著是一段百年基業的開始,所以必須要具有永續的責任,對環境好,對人也好,才有可能談營運及生意,對莉婷而言,每一個開發的進場,就如同是要跟這片土地結下深緣,為了共創,需要深度理解,並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雖然要建設,但能不能不是創造一個硬梆梆的空殼,而是能帶入新觀念,並讓環境,人,萬物都能因而更好,讓這一切都能隨著建築體的被創造而一次到位,才是最佳的解決,就因此如,所以每次的投入,就是多一次的學習,是責任,也是種幸福。

身為一位空間的創造者,總有一天會因案場完成而離開,就如同莉婷所說,當每一個當下都能全力以赴,為人以及環境而努力著,就能如同聖經詩篇所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懷抱著這樣的心情陪著滬尾園區走了這樣一段,我想這過程中也體現她對於城市的愛以及建築的責任感,而從莉婷執行長的身上,讓我們看到屬於這樣的美好,就此存在。。

Previous
Previous

廖千慧│在地習作 風土轉譯

Next
Next

程許忠│凝視故鄉 鏡看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