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千慧│在地習作 風土轉譯
文/林承毅
談到歷史或古蹟,位於北台灣的淡水(滬尾),跟鄰近的基隆,以及台灣最初的台南(府城),中台灣古城鹿港之間,可說不分軒輊的比擬著,但如果提到美食呢?相較於基隆的海味,廟口著名小吃,府城的牛肉湯,特色小點與傳統台菜,鹿港的傳統漢點以及細緻食脩,那淡水呢?似乎除了阿給、鐵蛋與魚酥,很難讓外人想到這裡還有什麼?一樣是港口,那海鮮呢?似乎還好,那相當早與國外接觸,是否有引入異國美食,似乎也沒有太特別,而就讓人不驚感到疑問,這裡是否有任何融合在地紋理的美食,令人感到注目?
如果沒有太過於特別之處,那過去二三十年,隨著淡海新市鎮的開發,房價相對友善,環境相對優越而引入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口移住潮,一轉眼人口來到將近二十萬,那樣龐大的人口,是否因此帶入飲食新氣象?
九年多以前,一戶居住在台北內湖,長期實踐非添加物料理及飲食習慣的家庭,因尋覓著一畝香草園而來,也幸運順利在淡水找到鍾情之地,從而落地生根,並在此展開新事業,懷抱著一顆未滿之心的女主人,在經營餐廳之外,不吝持續探索淡水之美好,因而將在淡水所收集到的食材,入菜加味,可說為淡水的食,擦亮新魅力,也開創新局。
遇劫歸來,尋找人生新樂土,終究滬尾落地
廖千慧,一位在多年前,因為了照料罹患重症的稚女,而毅然決斷離開職場,回歸家庭肩負照顧重任的一位媽媽,就因當年決心要從健康飲食做起,嚴格落實無添加物的烹煮飲食及手法,就因這樣的堅持,不僅孩子病情逐漸康復,也讓她興起,也許可以透過產品製作生產,也可透過提供好的產品來照顧有同樣需求者的想法,因此製作無添加果醬,就成為當年創業之作,而透過電商販售,可說謂為一時。
而在當時為了料理及製作果醬之用,在住家頂樓種植香草植物,但隨著需求量日益增加,在當地找不到擴充種植空間,因而興起搬家的年頭,就因小時候曾住過北投稻香,與淡水有些許地緣性,就此成為首選,期盼能在淡水找到一塊地,成就一片香草園,而這樣的心願,就在九年前如願實現,舉家來到這片新天地,建立屬於全家的新生活。
最終落腳在幅員遼闊的新市鎮,一處面向廣大森林的房子,吸引他們落腳之因,為門前的那塊大庭院,就此打造心中期盼已久的香草園。雖先前在內湖已累積不少經驗,但來到這片新天地,仍需重新適應並適應,畢竟風土才是關鍵。在種植上,千慧依舊堅持要採取自然農法,理由很簡單,那就是當植物能自行適應並成長,或說是「放養」,這樣的模式,也許初期品質上會受到影響,不那麼完好,但植物最終所呈現出的香氣將更為濃郁及天然。而這是種馴養磨合的過程,而淡水適合種植嗎?我相信是許多人的疑惑,但透過千慧的經驗,告訴我們,這裡靠海,多雨且強風的氣候型態,反而讓這群一年生植物,在與氣候及風土交融後,長出屬於在地的姿態與模樣,但產量上確實較少,但品質確實較好,在在證明淡水是處合適香草生養之地。
向前一步,從宅配果醬到餐食,新天地幸福料理
隨著落地安居,香草也逐漸成長,千慧與先生開始討論起下一步,「開店」就此成為選項,有這樣的想法,源自於過往網售果醬的經驗,每每意識到,似乎有處實體空間更能真切傳遞對於「無添加食物」的信念,並呈現食物的真實魅力。當然,更最重要的是,他們堅信無添加不只能帶來健康,還能兼顧美味,這才是他們念茲在茲之處,畢竟在「吃」這件「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上,唯有回歸真本性「好吃」,才有持續,不是嗎?
定居後,時間與先生行走在淡水老街上,總有一種讓他們意識到可以在這裡有家店的衝動,而幾個月之後,就在捷運站不遠處的巷弄之間,成立以延續「真食。手作」為品牌核心的餐廳,從最初的三道菜開始,廚房大小事,全由廖千慧一手包辦,當女主內那誰主外?所幸有著傳道士性格的先生就此扛下了外場,如此兩相契搭搭配下,淡水第一家,放眼全台也鮮少有的「無添加料理」餐廳,就此逐漸打響口碑,也培養出一群忠實的饕客。
必須說,堅持採用無添加物做料理,絕對是件艱難任務,而樂觀又執著的千慧,縱使並沒有廚師經驗,但仍樂觀接受這樣的挑戰,除了堅持從醬料到料理全部自己來,仍懷抱著好奇心,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一路穩札穩打,最後做出口碑,並迎來許多合作機會,也因為熱愛探索食材運用之可能性,在相關產品開發上,如鴨子划水般,日日精進,最終竟發現就連醬料就已開發超過八十款,就更不說餐點,箇中關鍵仍舊在如何不斷從生活中找尋素材,淡水的花,市場上的在地食材,都能進到他的腦海成為創作的素材,透過食材背後隱藏的風土質地來創作,諸如來自淡水海岸的石花菜,就因此入菜,成為菜餚裡頭畫龍點睛的精彩。
新移住者,透過料理風土轉譯,為百年老城創心記憶
到底「什麼是傳統?」,由在地的人們共同創造的內容,歷經不同時代堆疊演進,使成為在地的獨特文化及風土特色,並延綿不絕傳承著。那以淡水這樣一處,自古以來就是與外來者緊密互動的港口,隨著近年來如千慧這樣新移住者持續移入,帶來許多的新思維及創造力,可預期的未來的淡水,勢必會因為這樣的特性而激盪出更多元的火花。
『淡水有一種特殊的蔬菜「水蕹菜」是當年英國人所帶來,而多數淡水人都拿來用大火炒,而我認為拿來生食的風味更美好』這是在訪談過程中,千慧所告訴我們他近期的發現,也猶如近期她所積極投入的「在地花食」釀造等,千慧就是一位充滿熱情與時建立的風土詮釋者,透過她新鮮的眼光凝視著這一片土地,並透過創造力轉譯特色,最後透過料理創作,讓淡水的美好紋理,都能這樣精彩的呈現在人們的眼裡與心中。
「不要去教育消費者,而是透過真實正的食材,以及料理的技術,讓他自然而然感受到無添加的美好」這是溫暖如她,真實的想法,淡水在她的心中猶如是一塊畫布,而周邊精彩的人、文、地、產、景,就是最佳的元素,而廖千慧透過廚藝與信念,為淡水創造食感記憶,就這樣透過一道道充滿幸福感與菜餚,而無添加這樣的價值,就完全自然體現於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