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靈|馬國女孩,飄洋過海,情牽緣繫,感受自然
文/林承毅
大多數台灣人對於「馬來西亞」的印象,可能是有大片的熱帶環境、南島風光、野生動物等諸多來自於媒體的刻板印象,因而想著,如果有馬來西亞人來台灣,應會嚮往著諸如台北、台中這樣都會區的生活?
馬素靈,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女生,現任職於頭城農場,擔任社群行銷與企劃公關工作。與頭城結緣,來自於多年前結束一段工作後,申請來台為期數個月的打工換宿而與頭城農場結緣,就因這樣莫名的理由而來,那段真實又有感的體驗,讓她對於當地的自然環境,山與海,充滿了依戀感。相信疫情的間隔是一種醞釀也是考驗,就在重返之後,也命定情牽了另一半,並展開嚮往不已的移居新生活,我想這絕對不是單一個案,而是見微知著讓我們更能夠理解,為什麼近期的頭城,似乎彷如移居天堂般的存在。
兒時的經驗與通往未來的契機
馬素靈是一位居住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玻的都市女孩,但從小爸媽的家鄉柔佛,以及怡保反而更吸引著她,當居住在城市時,總是期待著能有機會去鄉下居住及生活,也因此當她幾年前第一次來到頭城,隨著客運從台北來到宜蘭,她的心中就有種似曾相似之感,而她很清楚,自然是她所嚮往的,一直想著有一天自己要務農並接觸自然,而也想不到,這樣的機會,不是發生在自己的國家,反而是千里之外的台灣東岸宜蘭。
身為馬來西亞的華裔,卻相當融入宜蘭在地,除了小學就讀華校,其她階段都在正規學制中就讀,也造就其具有多國語言靈活運用的能力。在高中畢業後,順利進入位於檳城的大學就讀翻譯系,在那幾年學習到了許多語言轉換的技巧,從基礎的馬來文到英文,再到馬來文與中文,英語與中文等,從這樣的多國語文的詮釋學習中,也練就對於文化有極高的敏銳度與好奇心。
如同其她馬來西亞華裔家族,在家通常都是用華語作為溝通語言,但也多少通曉一點父母親的方言,馬素靈的父親祖上來自廣東,說著她聽不懂的客家話,而母親則是講福建話,對她而言是略懂,但她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那麼一天在一處異域國度,能同時聽到與父母親相同的語言,尤其是當她聽到客家話時,竟然想起了父親曾經叮嚀她,有機會的話,可以嘗試學習,找回自己的母語。
職場歷練,興趣引領前往台灣新天地
在大學畢業後,馬素靈從檳城回到老家吉隆坡就職,第一份工作是擔任出版社編輯,工作主要是進行教科書的編採,在任職的九個月時間裡頭,除了找到對於文字工作的熱情,同時也更確認自己不是適合終日端坐在辦公室裡頭的人,加上回到大城市工作及生活,突然有種不適感。因此,第二份工作,再度回到就學的城市檳城喬治市,而這一次,投入的是基金會工作,主要處理的是當地服務世界文化遺產範疇的工作項目,在這份工作中,主要負責的是公關及宣傳,常常需要撰寫新聞稿,並與包含媒體、政府機構、私人公司以及學校進行多方的溝通共識,讓她練就其親切度及協調整合的能力。
除此之外,因位處當地重要的觀光名勝區域,所以也需要前進第一線,與居民溝通協調,如何在文化保存以及開發建設間取得一個不偏不倚,適切的平衡,馬素靈認為在這一年半的工作過程中,她學習成長的幅度相當大,尤其透過與人之間的接觸,可以訓練自己的同理心及溝通協調的處事能力,雖然如此盡心盡力地把手上工作做好,但當午夜夢迴自身反思,自己並不是一個喜歡與許多人建立綿密及交互關係的人,當然透過這份工作讓她發現自己對於文化資產的熱情,也更清楚知道,與其投身如此大量與人接觸的工作,她更嚮往能潛身山林,終日與大自然為伍的生活。
在幾經思考之後,她決定給自己一段時間來轉換,也算是一種Gap Year,因此透過ICYE的國際志工平台,找到在台灣的頭城有一處名為頭城農場的機構有提供打工換宿的機會,考量台灣語言的相通性,再加上過往來台灣自助旅行留下相當好的印象,就隻身前來。
這趟的打工換宿,目的是學習成為一位農人,主要工作就是耕田、種菜並照顧果樹,馬素靈說,這都是她過往在馬來西亞從未有過的經驗,即便她過去就一直嚮往著,沒想到很神奇的能在異國台灣的頭城實現。另一個吸引她的點,就是終於可以不用在終日與許多人說話的環境之中,如今可以悠遊自在的在自然環繞中生活著,過了一個半月,結束了這一趟短暫的宜蘭農務見習之旅,在離開台灣之前,她自行搭著火車,從宜蘭一路往南到台東,而後又往北來到彰化,感受台灣獨特的風情,最後回到馬來西亞。這一趟旅程中,其實還有個意外收穫,那就是在農場認識了一位瑞士籍的帥哥,兩人在那段時間的朝夕相處之後,回國也持續保持聯繫。
歷經波折再度前往,證明台灣是真愛
而就在回國之後,就進入到了Covid-19的疫情緊急狀態,正思考工作的著落時,幸運找到一份新加坡的線上媒體徵才,順利錄取後就持續在家工作,每天需要規律發送英語新聞,並從庶民觀點出發,所以讓她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就練就了極佳的論述及英語書寫能力,當然在過程中,也想念著台灣,尤其是頭城農場與農場的夥伴們。隨著疫情日益解封,便再度申請來台,這一次則要正式爭取工作簽證,2021年3月順利辦妥程序之後,就抵台正式在農場上班。
有別於上一次的打工換宿,這一次正式工作主要負責行銷企劃及宣傳,雖然有點失望並無法投入她最嚮往的農務工作,但每天仍然在大自然的擁抱之下工作,對她來說就是一件很療癒的事情。而與同樣在農場工作的瑞士廚師小龍的感情也越來越穩定,兩人結婚後就如夫唱婦隨般一齊在農場工作,一起在這邊貢獻他們各自不同的專業,通常每當小龍在進行料理餐宴時,馬素靈也時常會在外場協助翻譯及說菜的工作,相互搭配,默契十足。
對馬素靈來說,能在大自然中工作,一抬頭可以看到山得,或可以利用空擋在園區走走,並與造訪的客人自在對話,她覺得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再加上,先生目前正致力於成為一名生態廚師,很積極地去瞭解每一種食材的來源,與先生無論公私領域都一同在學習並感受永續飲食的重要性。馬素靈原先是一位對於吃沒有太多要求及感受的人,但就因為在農場的工作及日益培養起的意識,開始會去研究飲食文化間的差異,台灣、馬來西亞,到底彼此之間的味道有所不同?
相互探究,行動中找出台灣味
有意思的是,先生跟她對於台灣來說都是外國人,所以他們時常會聚在一起討論到底台灣人的口味是什麼?從兩人的不同背景來推敲,企圖找到個中的交集點,就像他們現在住在礁溪,學著像在地人一樣去本地的市場買菜,並透過烹煮的過程來感受在地的風土,氣味與感受食材的獨特性及美好。
對於馬素靈來說,當她想到頭城的代表味道,她認為是「鮮」,因為在農場都是接觸最新鮮現採的蔬菜,加上頭城有大溪漁港的漁獲,讓她的真實感受到頭城的「鮮」味。而有著廚師老公的她,通常不太需要下廚,除非她想念家鄉的味道,才會自己煲湯,她一步步改變了她過往認為只要溫飽即可的想法,頭城農場的環境喚醒了她對於食物的感官力,開始認為吃不只是一個生理的動詞,其背後的生產模式、烹飪手法、調味模式、食材朔源以及廚人的故事以及料理的創意,都是環環相扣,有脈絡性,又活生生的內容與故事。
簡單說,為什麼一個人在這裡要創造出這一道料理,絕對與環境、風土、文化有關,從這邊也可以看出潛移默化之下的改變。如果要說文化,趁著回到馬來西亞結婚的旅程,先生有機會到她的家鄉,吃媽媽的家常味道,並跟媽媽學習馬來西亞菜,透過這樣的過程,先生也有機會更加了解她從小的飲食,如何塑成現在的她。
結語
馬素靈與小龍在頭城農場並肩作戰著,去年小龍也設計了生態菜單,整個內容是由兩人共同討論,融入更多想法及巧思。而對於未來,年輕的她,充滿期待的說著,還是會持續投入與飲食有關的行動,並期待將這樣日積月累所創造出來的成果,能回饋給土地,並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當然環境能否生生不息的存在著,也絕對是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