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篇|淡水行旅,漫步好路

讓我用旅行帶大家認識淡水,我們一起漫步好路,走一條淡水的女子之路。

1872年的3月9號下午三點鐘,馬偕博士從淡水上岸,他搭乘了英國輪船海龍號,他在日記裡寫道:「感謝主就是這個地方了,這個地方讓我深深的感動,我立即下定決心,這裡就是一直在等待我的宣教區。」各位可以到淡水郵局後方的河岸邊,可以看到這座馬偕上岸處的藝術雕像,在這艘小船旁邊馬偕博士誠心的禱告,上面擺放了一本聖經與一袋醫藥箱,也代表了馬偕對於宣教福音與醫療的貢獻。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淡水禮拜堂,其實是經過三次改建的樣貌,最後他是由馬偕的兒子, 偕叡廉校長所設計都建的,我特別喜歡這張空拍的淡水禮拜堂,由於它是一個歌德式的建築,也有許多的畫家會以它為取材地,著名的台灣歌謠淡水暮色裡面也有提到,教會門口的這座福音鐘,我希望下次你們走進淡水的時候,不要只是在遠處觀看教堂的美,可是能夠真正走進,感受到這座古老的教堂,以及它的歷史故事。

走進馬偕街我們可以看到,這個1879年所建造的滬尾偕醫館,當時台灣人受到瘧疾所苦,馬偕帶來的奎寧水效果非常的好,於是求診者與日俱增,馬偕還經常用走動式的行醫傳教,拔牙成為他最常解決本地人病痛的一種方式,根據統計呢,馬偕他曾經幫台灣人拔了兩萬一千顆牙齒。

大家可以看到這一棟白色建築物,他也是馬偕自己設計的,他仿效了隔壁小白宮的形式,然後採用了西班牙迴廊式的建築方式,在這裡也成為馬偕的淡水宿舍,因為面對河口和觀音山,所以他有絕佳的視野設計也極具巧思,使用的建材更是冬暖夏涼,婚後馬偕跟夫人還有他的一家人,也就是住在這個馬偕故居。

馬偕第一次帶著夫人回到加拿大,就是向牛津郡的鄉親們募款,之後呢建造了這個理學堂大書院,也有人稱它為牛津學堂,在這裡他訓練本土宣教士,也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台灣人才。創辦了牛津學堂之後鼓舞他,推動另外一項更不容易的工程,那就是婦女教育,在1884年的時候,馬偕也用了另外一筆,加拿大長老教會婦女團體的一個捐款,建造了女學堂,那個時候呢,其實他也是,為了訓練教會的一個宣道婦,不過由於當時的漢人民風的關係,其實是沒有辦法招收漢人女子的,所以呢在第一屆學生是以,宜蘭葛瑪蘭的平埔族為主,當時甚至還提供了,獎金、學費、食膳和住宿,也沒有入學年紀的限制。

後來呢馬偕成為校長,夫人張聰明除了任教之外,也協助了學校的事物,漸漸地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女性,有機會接受現代的教育,也開啟了台灣女性的受教權,在馬偕過世之後他的接班人,是擅長建築與數學的吳威廉牧師,他也延續了馬偕的志業,繼續的推動女子教育,他也蓋了許多重要的建築,像剛剛重建後的女學堂,以及接下來的三棟非常漂亮的紅磚式建築。

姑娘Ms. 也就是台語的姑娘仔,他指的是沒有結婚的女性,這棟姑娘樓呢就是給當時從海外來到台灣的,一些女宣教士所住的宿舍,隔壁的牧師樓是給男牧師所住的地方,這兩棟其實長得非常像很多人都分不清楚,就我的觀察來講呢我跟大家說,我覺得當時他們的設計真的非常的貼心,他把姑娘樓的左右兩側是牧師樓和馬偕故居,我覺得他可以讓夜歸的女子,感覺到非常的安心。

那後來呢因為女學堂改制成女子學校,所以呢為了要讓成年的女子,已婚或者是失婚的宣道婦,

可以繼續的求學,因此也建造了這座婦學堂,母親可以帶的小孩一起來這邊求學,這裡也是台灣最早的媽媽教室,大家可以看到圍欄邊,有這個綠色的花瓶,其實也呈現了中西建築的美學。

故事|李琪

延伸閱讀:李琪│女子行旅 漫步史跡


Previous
Previous

建築篇|承先啟後,滬尾永續

Next
Next

療癒篇|解憂之河,心靈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