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栯禔|歌仔戲底, 宗師學藝、矢志傳承,唸歌復興
文/林承毅
提到「唸歌」兩個字,你會直接聯想到什麼?我想多數人可能沒有印象,或有人想到當年紅透半片天,由藝人彭恰恰與許效舜搭檔的鐵獅玉玲瓏,這種早期流傳於台灣民間的表演藝術。如果是有更多了解的人,可能會直覺想到一位國寶級藝人楊秀卿或者是逝世四十年,但始終以「思想枝」一曲令人懷念不已的陳達老先生。唸歌這項說唱藝術,往往是由一位歌手彈撥月琴,嘴裡唱起歌仔調,在廟口、公園等人群聚集之地就這樣展開。
這樣屬於台灣獨有並傳承了超過三百年的表演藝術,一代一代的傳唱著當代庶民生活的真實故事,如今這樣獨到的表演模式,似乎也來到了傳承的生死關頭,尤其在去年國寶藝人楊秀卿老師逝世之後,唸歌會就這樣與台灣這塊土地說再會嗎?還是有人會懷抱著使命感一肩扛起呢?
她是吳栯禔,目前是台灣唸歌館館長,也是唸歌國寶楊秀卿老師的關門弟子。歌仔戲底子出身的她,是蘭陽戲劇團的初代團員,有著深厚的歌仔戲表演底蘊,在緣份之下,踏入了看似有點相關,但又完全不一樣的唸歌領域。在學習、師承及恩師仙逝之後,更加點燃了她決心在蘭陽平原這片她所熟悉,也是歌仔原生之地,扎根這個傳統文化並大力傳承,期盼這個屬於台灣庶民最草根的表演藝術能延綿不斷,並更受到應有的重視。
從熱愛舞蹈到以歌仔戲為業
身為一位從小學習舞蹈,熱愛舞台演出的蘭陽女孩,當年在國中考高中舞蹈班時,因學科一時失常而鎩羽而歸,原本有打算隔年再重考,但在友人的介紹下前去報考當時剛成立的蘭陽戲劇團,因著基礎功扎實順利考上,成為了創團成員之一。吳栯禔在入團之後才發現她與其他團員之間有著一個莫大的差異,那就是相較於其他宜蘭家庭,可能過往有機緣學過或接觸歌仔戲,而她卻像一張白紙般對歌仔戲不甚熟悉,以至於在加入之後,她比其他人更加倍的努力著,那時候15歲開始學並不算晚,而她也這樣一路前後待了將近二十年,直到2012年正式離團,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頭,有機會跟著許多大師學藝,因此奠基了相當紮實的基礎。
吳栯禔謙虛地說自己在劇團裡頭的表現不算很突出,但也因著蘭陽戲劇團是全台首屈一指由公部門所成立的劇團,對於文化傳承有相當大的使命感,所以團員們在表演之外,有相當多的機會四處進行校園的教學及傳承,而那段時間的歷練對於現在決心投入唸歌表演的傳承有相當直接的影響。在蘭陽戲劇團二十年的時光中,多少會想要轉換環境,因此在過程中也有幾度去嘗試別的工作,如考美容師、擔任公司總機或科技廠作業員等工作,但最後都還是因忘情不了歌仔戲,而回歸表演,同時也開始在許多劇團裡協助,也曾有機會去大愛電視台擔任歌仔戲演員。
與唸歌之間的邂逅
要說真正與唸歌的結緣應可追朔到2016年的那一次,由頭城知名鸞堂喚醒堂所舉辦的扶鸞人文藝術音樂會,那一次有傳唱的需求,因自身有深厚的歌仔戲底因此就上場演出。隔年在礁溪主辦了街頭音樂會,並嘗試找尋各式相關的表演團體參與,而多年前由宜蘭文化局所出版的《找尋老歌仔》出版品是一個重要的引子,在其中一場音樂會的中,巧遇素有宜蘭國樂之母之稱的張月娥老師,雖然那時候跟張老師不認識,但知道她來,就索性拿著《找尋老歌仔》裡頭的曲子請樂師演奏,想不到那時候已高齡,狀態不甚佳的張老師,在聽了樂音之後,有超乎尋常的反應,讓在一旁的她相當感動,而這樣的反應似乎是提醒著她,傳承的擔子默默的來到。
所以是怎麼開始的呢?2016年吳栯禔買了一把月琴,當時只是想說來試試看,而到了2018年,恰巧知道楊秀卿老師正因傳承計畫在招考藝師,這時才驚覺精通月琴的重要性,而去惡補了數小時,當然第一年沒考上,但第二年如願考上了,還記得那時在傳藝過程中,有一次楊秀卿老師曾哀怨的說,你怎麼那麼晚來,這句話就一直圍繞在她的心中。因此,後來她主動請求楊秀卿老師接受她的正式拜師,並開始往後兩年多一對一的師徒歷程。
那兩年通常都是前往位於汐止的楊秀卿老師家中,進行口傳心授的學習,即使疫情期間,也都這樣持續進行著。在這段時間,如逢楊秀卿說唱藝術團有公演,通常吳栯禔也會一同出團,如連續兩年參與年度大戲「呂蒙正」以及「乞食開藝旦」的演出,透過表演來精進技藝及彼此默契。2022年6月楊秀卿老師與世長辭,在離世的前幾個月,雖然明顯感受到狀態的老化,但只要精神狀況得宜,依舊是很盡力把她的拿手絕活一一傳授。在楊秀卿老師離世之後,克紹箕裘的吳栯禔可說感觸更是強烈,尤其一直認為拜師就是一種承諾,不只是對於師承的老師,也對於這項藝術文化更具有使命感。
就在那個時間點,熟識的樂師友人在頭城火車站一側文創園區的咖啡廳面臨歇業,吳栯禔就這樣義氣的把咖啡廳頂了下來,希望打造一處相對具隱密性及目標性的空間場域,另尋他地選擇位於礁溪鄉吳沙村的現址重新經營。這次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希望透過一處咖啡廳來推廣台灣唸歌,目前有幾位學生都原先是店裡的客人。
傳承的使命感與行動
隨著想學習的人數增加,也延伸出體驗及傳承兩種班別,如今在吳沙村開辦起體驗型的唸歌課程。為什麼會選擇這個村落?吳栯禔認為其實這也是一個緣份,除了2016年曾居住於此之外,也認為這棟房子很有味道,因此,當頭城舊店結束營業後,就直覺認為可以來試試看,並期盼能將吳沙村打造成為唸歌藝術村落。
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承,雖然從教育紮根是條不錯的路徑,但家長、老師是否對於唸歌有所認知,這絕對是關鍵。因此,必須找到方法一步步來推進,而在她的認知中,認為傳承這件事情,與其一開始就急著去找公部門資源,不如先想辦法透過實際的演出來感動人,吳栯禔便舉辦了音樂會,讓鄰近的阿公阿嬤們來聆聽,如果他們喜歡,就會跟更多人分享。在過去三年,透過持續的演出,也慢慢讓唸歌被看見,她提到有許多公部門的活動都會來洽詢,這樣一步一步持續做,相信台灣唸歌館,一定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在過去一年之內,她也陸續參與了宜蘭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相關活動,在典禮中傳唱了「自由」以及「向前行」,並在知名度已經逐漸打開的恆春半島歌謠祭登台傳唱,而從吳栯禔的行動中,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具有使命感的傳承者的堅持及傻勁,確實傳統藝術要保留下來原本就誠屬不易,何況是如「唸歌」這般,極小眾的表演模式。
結語
所以還是要問?這樣持續下去真的有機會嗎?我想沒有人能說得準,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個多元文化發揚的時代,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只要有滿滿的自發性,以及對於傳統有無可救藥的使命感,當然回歸內容之上,還是要有該有的專業性,並能與時俱進的找到當代社會下可被轉譯,詮釋以及欣賞的模式,相信即使再小眾,都能在這樣兢兢業業的努力之下,創新價值並被看見,尤其這條脈絡更傳承了楊秀卿老師一生的技藝與智慧。
這樣一位文化擺渡人,矢志承繼前輩的技藝及精神,相信唸歌的種籽必將能在這片歌仔戲發跡的土地上,發芽茁壯,並有機會再度將唸歌的精彩傳遍全台。